随着冬季来临,气温骤降、寒风凛冽,对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,这不仅是一个季节的转换,更是一场必须严阵以待的“健康大考”。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门诊与住院数据均显示,每到冬季,急性心肌梗死、心绞痛、心力衰竭等心血管急症的发生率都会显著上升。那么,寒冷为何会对心脏造成如此大的威胁?我们又该如何安然度过这段时期呢?
一、为什么冬季成为心血管病的“高危期”?
了解背后的原因,是有效预防的第一步。寒冷天气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影响心血管系统:
血管收缩,血压升高
人体为保持核心体温、减少散热,会使体表血管收缩。这一机制会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,血压随之升高,从而加重心脏负荷。对已有高血压的患者而言,冬季血压波动更为显著,甚至可能诱发脑出血。
心脏负荷加重
血压升高意味着心脏必须更“用力”地泵血,才能维持全身供血。这种额外负担对心功能已受损的患者(如心衰、冠心病患者)尤为危险,容易诱发心肌缺血、缺氧,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。
血液黏稠度上升
冬季人们饮水量常不足,加上排汗减少,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,更容易形成血栓,堵塞血管。
呼吸道感染高发
寒冷季节是感冒、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。感染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,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,容易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。
生活方式变化
冬季活动量普遍减少,饮食上也可能更偏向高盐、高脂的“暖身食物”,这些变化都不利于心血管健康的管理。
二、安全过冬“六件套”,为心脏穿上“防寒衣”
第一件:全面保暖——头暖、背暖、脚暖
外出时戴帽子、围围巾、穿保暖鞋袜。头颈部血管丰富,受冷易引起血管急剧收缩,增加发病风险。
牢记“慢”字诀:清晨和夜间气温最低,应尽量避免外出。从室内到室外前,最好在楼道等过渡区域稍作停留,给血管适应的时间。
室内同样注意保暖,保持室温在18–22℃之间。使用取暖设备时,可配合加湿器维持适宜湿度。
第二件:科学运动——重“时间”而非强度
尽量避开早晚低温时段,选择午后阳光充足、气温较高时锻炼,如下午2点至5点。
运动场所宜转向室内,可进行太极拳、健身操、缓慢爬楼梯或使用室内器械。
充分热身,循序渐进,以身体微热、不出大汗为宜。
绝对避免在寒风中剧烈运动(如冬季晨跑、铲雪等),以免心脏承受突发性高负荷。
第三件:合理饮食——“清淡”与“温热”兼顾
适量饮用温补汤品,如去浮油的鸡汤、排骨汤,但避免过于油腻或辛辣。
坚持低盐、低脂饮食,控制血压,预防血液黏稠。
多摄入蔬菜水果,补充膳食纤维与维生素,保持大便通畅,避免因排便用力引发意外。
严格戒烟、限制饮酒,这两者均为心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因。
第四件:规律用药——“稳定”是重中之重
严格遵医嘱服药,不可因自觉良好或担心副作用而自行停药、减量。降压、降脂及抗血小板药物(如阿司匹林)需长期规律服用。
定时监测血压并记录,如发现持续波动,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。
冠心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,并确保家人知晓其位置与用法。
第五件:情绪管理——“心态平和”护心脉
避免大喜大悲,情绪激动会激活交感神经,导致心率加快、血压骤升,易诱发心绞痛或心梗。
通过听音乐、阅读、与亲友交流等方式保持心态平和,维护情绪稳定。
第六件:识别信号——听懂身体的“求救声”
如出现以下症状,请立即休息并尽快就医:
突发性胸痛、胸闷,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,伴有压迫感、紧缩感,可能向左肩、左上肢放射;
心慌、气短加重,甚至在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出现;
不明原因的恶心、呕吐、头晕、大汗淋漓。
对心血管病患者而言,冬季是一场需精心布防的“健康保卫战”。请谨记:“保暖是基础,用药是关键,监测是保障,生活方式是根本”。愿您在这个冬天,守护好自己那颗宝贵的“心”,温暖、平安地迎接春天的到来。
来源:心血管内科一病区 刘洋利
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