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

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
搜索按钮
进入适老模式
信息公开
医学科普
首页>信息公开>医学科普

守护“夕阳红”:别忽视老年人的“心灵感冒”

发布时间:2025/9/5文字调整

我们常听人说起家里老人,“年纪大了,脾气越来越怪”,或者“越来越不爱说话”。很多时候,这些表现并非简单的“老了就那样”,而可能是心理状态发出的求助信号。

就像78岁的张大爷,老伴离世后越来越沉默,总发呆,时不时说“活着没意思”。子女起初以为是思念过度,直到他拒绝进食,才急忙就医——结果诊断出典型的老年抑郁症。

其实,老年人的心理健康,往往藏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日常细节中。


出现这些信号,请多一分警惕

情绪持续低落:比如原本爱说爱笑、喜欢跳广场舞的老人,突然变得整天坐在窗边发呆,甚至说出“不如死了清静”这样的话,若持续两周以上,必须重视。

睡眠“变脸”:要么凌晨三四点就醒,再也睡不着;要么整天昏昏欲睡,和以往作息完全不同。

固执又敏感:总怀疑别人动了自己东西,子女解释反而激怒他们——这可能是焦虑或认知障碍的前兆。

身体不适却查无实症:总喊头痛、胃痛,但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,服药效果也不佳。这往往是心理压力通过身体表达了出来。


作为家人,我们可以这样

为老人进行“心理按摩”

少一点“讲大道理”,多一点“我陪着你”:与其说“您别乱想”,不如搬个凳子坐在他身边,哪怕只是听他反复讲那些陈年旧事。有时候,无声的陪伴,就是最好的安慰。

给小事“赋予意义”:请喜欢做饭的老人帮忙择菜,请爱唠叨的老人提醒吃药,让爱干净的老人负责擦桌子……这些微小的“任务”,能帮他们找回“被需要”的价值感。

用“老习惯”接轨“新日子”:陪他们去以前常去的公园散步,做一道他年轻时最爱吃的菜,翻出老照片听他们讲讲“当年”。熟悉的事物,能帮他们在变化中找到稳定感,抵御焦虑。

“带”着他们动起来:一句“妈,您陪我去买菜吧,我不认路”,比生硬的“你要多锻炼”更有用。自然的陪伴与互动,比任何劝诫都更有效。


老年人的内心,就像秋日的红叶,

表面安静,实则需要细心呵护。

他们渴望的其实很简单——

被需要、被尊重、被看见。

也许他们不会直接说“我需要你”,

但那些沉默、唠叨和小脾气,

都是在呼唤我们的关注。


多一分耐心解读,

少一句“人老了都这样”,

才能让他们的晚年,

不光有健康的身体,

更有一颗被温暖浸润的心。


来源:老年医学科 康净

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