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

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
搜索按钮
进入适老模式
信息公开
医学科普
首页>信息公开>医学科普

高温“烤”验,警惕致命热射病!

发布时间:2025/7/18文字调整

连日来,全国多地开启“炙烤模式”,

40℃+高温预警频发,

马路煎蛋、车内爆表已非奇闻。


640


然而,比高温本身更凶险的,

是被称为“高温杀手”的热射病。

它绝非普通中暑,

一旦发作,致死率可超50%!


640_副本


尤其户外工作者、老人、婴幼儿,

更是高危人群。

如何识别?

怎样预防?

急救关键是什么?

这份指南关键时刻能救命!


一、认识致命“高温杀手”:热射病是什么?

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,属于重度中暑。当人体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,产热剧增而散热严重受阻,核心体温会急速飙升超过40℃,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多器官(肝、肾、凝血系统等)功能衰竭,危及生命。

根据诱因和人群,主要分两类:

劳力性热射病:

常见于高温下高强度作业者(如建筑工、环卫工、快递员、运动员),因剧烈活动产热过多引发。

非劳力性(经典型)热射病:

多见于年老体弱者、有基础疾病者、婴幼儿,因体温调节能力差或身处通风不良高温环境(如密闭车厢、房间)而被动发病。


二、识别危险信号:热射病症状“三步走”

热射病进展迅猛,症状凶险,务必警惕以下阶段:

先兆中暑(敲警钟):

头晕、头痛、口渴、大量出汗

四肢无力、注意力涣散、动作不协调

体温轻度升高(一般≤38℃)

轻度中暑(快干预):

体温进一步升高(>38℃)

面色潮红、皮肤灼热(或转为湿冷苍白)

心跳加速、血压下降、恶心呕吐

热射病(紧急抢救!):

核心体温飙升超过40℃!

中枢神经受损: 意识模糊、胡言乱语(谵妄)、抽搐、昏迷

多器官衰竭: 呼吸急促困难、无尿(肾损伤)、皮肤瘀斑(凝血障碍)等

停止出汗(皮肤干热)是重要危险信号!


三、谁是热射病“高危目标”?

户外作业者:

建筑工、环卫工、交警、快递/外卖员等(高温+重体力)。

老年人(尤其独居者)

及慢性病患者:

心脑血管病、糖尿病等患者,体温调节能力差,或服用影响排汗药物(如利尿剂、抗胆碱药)。

婴幼儿及儿童:

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。

孕产妇:

生理负担加重,体温调节易失衡。

密闭高温环境滞留者:

如未开空调的车内、通风不良的顶楼房间/厂房。


四、科学预防:筑牢“防热射”安全网

1.合理安排户外活动:高温时段(11:00 - 16:00)尽量避免外出,若需外出,做好防晒措施,如戴遮阳帽、太阳镜,涂抹防晒霜,穿宽松透气浅色衣物。

2.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:不要等口渴才喝水,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淡盐水;适当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,但避免大量饮用含糖高或含酒精饮品。

3.改善工作生活环境:室内保持通风,使用空调、风扇降温;高温作业场所配备良好通风和降温设备,合理安排工作时间,缩短连续作业时长,增加休息次数。

4.关注特殊人群:对老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,家人要加强关注,帮助做好防暑降温。


五、生死时速!热射病现场急救“三步法”

1.快速转移: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、通风良好的地方,如树荫下、空调房,解开患者领口、袖口、腰带等束缚衣物,促进散热。

2.快速降温: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患者额头、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;用凉水擦拭全身,有条件可将患者浸泡在15 - 16℃的水中;也可采用扇风等方式加速散热,争取在10 - 30分钟内将体温降至38℃左右。

3.及时送医:在进行降温处理同时,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。送医途中持续监测体温,继续降温措施,不要随意给意识不清的患者喂水。


连续高温天气下,

热射病可防可治,

关键在于提高警惕、科学预防。

一旦发现身边有人出现疑似热射病症状,

立即采取急救措施,

为挽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!


(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,侵权即删)

来源:门诊部 侯保秋

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