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

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
搜索按钮
进入适老模式
信息公开
医学科普
首页>信息公开>医学科普

被忽视的“肿胀”背后的秘密

发布时间:2025/8/26文字调整

说到水肿,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肾脏问题、心脏疾病,或是久坐之后的下肢浮肿。但还有一种水肿,常常悄无声息地出现,却极易被忽视——那就是淋巴水肿。

52岁的王女士,因罹患子宫内膜癌接受了淋巴结清扫手术。术后半年,她的左腿逐渐肿胀、发硬,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仍不理想。水肿持续加重,左腿比右腿足足粗了9厘米……


一、什么是淋巴水肿?

淋巴水肿,是指因淋巴系统功能障碍或结构受损,导致淋巴液在组织间隙异常积聚,引发肢体或局部组织肿胀的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。

我们可以把淋巴系统想象成身体里的“下水道”,负责回收组织液、清除代谢废物。一旦这条“管道”堵塞或受损,淋巴液排不出去,就会不断积聚,形成水肿。


二、淋巴水肿的分类

根据病因,可分为两类:

原发性淋巴水肿:

由先天淋巴系统发育异常引起,如淋巴管数量不足、结构缺陷等。多见于青少年,尤其女性,常表现为单侧下肢肿胀。

继发性淋巴水肿:

更常见。由后天因素导致,如手术切除淋巴结、放疗损伤淋巴管,或感染、创伤等破坏淋巴回流通路。


三、淋巴水肿的常见症状

早期:患肢沉重、发胀,皮肤纹理加深,按压有凹陷,戒指/手表/鞋袜变紧;

进展期:肿胀明显且不易消退,皮肤增厚变硬(纤维化),呈“橘皮样”,甚至出现疣状增生物,活动受限;

晚期:患肢显著增粗、变形(象皮肿),皮肤粗糙坚韧,容易反复发生感染。


四、哪些情况需要警惕淋巴水肿?

如有以下情况,建议及早评估干预:

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出现下肢/外阴淋巴水肿;

乳腺癌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;

泌尿系统肿瘤根治术或放疗后下肢/外阴水肿;

外伤或感染(如丝虫病)所致淋巴回流障碍;

其他医源性淋巴水肿。


五、慢性期淋巴水肿的CDT治疗:“黄金四步法”

CDT(综合消肿治疗)是国际公认的淋巴水肿一线治疗方法,对早、中期患者效果尤其显著,包含四个核心部分:

徒手淋巴引流:由专业治疗师通过特殊轻柔手法,沿淋巴循环路径按摩,促进滞留淋巴液导入功能正常的区域并排出。

压力治疗:治疗后立即穿戴定制弹力绷带或医用压力袜/袖套,维持消肿效果,防止淋巴液再次积聚。

皮肤护理:保持清洁与保湿,预防感染。淋巴水肿区域皮肤脆弱,一旦发生感染,会进一步加重病情。

功能锻炼: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(如肌肉泵训练、关节活动),通过肌肉收缩促进淋巴回流,改善肢体功能。


六、CDT治疗的两大阶段

第一阶段(诱导期):集中治疗期,每天进行治疗,持续2–4周,快速减轻肿胀;

第二阶段(维持期):患者回归家庭后需长期坚持压力治疗、皮肤护理与锻炼,巩固疗效,预防复发。


七、预防远重于治疗

淋巴水肿一旦进展至中晚期,组织纤维化往往难以完全逆转,因此日常防护尤为重要:

避免皮肤损伤与压迫:

防护皮肤,避免受伤、感染,远离极端温度;不穿过紧衣物、不佩过过紧首饰,避免压迫淋巴回路。

科学运动促进回流:

推荐步行、游泳、瑜伽、淋巴水肿康复操等;

应循序渐进,避免突然剧烈或负重过大的运动;

高风险人群锻炼时可佩戴压力衣物。

控制体重、合理膳食:

保持BMI在18.5–24.9之间,肥胖会加重淋巴系统负荷。

淋巴水肿虽不像癌症那样令人闻之色变,却会悄然侵蚀生活质量。管理淋巴水肿,是一场终身的“温柔持久战”,而非一次冲刺。

请一定记住:面对不明原因的肿胀,切勿忽视,早诊早治、积极配合,才能不让“水肿”成为生活的负担!


来源:妇科  杨文博

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