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要再做一次?是不是情况严重?
再做一次辐射会不会更大?
“多等几个小时,到底有什么用?”当患者被告知PET/CT检查需要“延迟显像”时,常会感到困惑和焦虑,今天,就让我们揭开PET/CT延迟显像的神秘面纱,理解这一重要步骤背后的科学逻辑和临床价值。

什么是延迟显像?
PET/CT成像的核心在于其使用的放射性示踪剂(常用的是18F-FDG,简称FDG)。这种示踪剂与葡萄糖结构相似,会被身体内代谢旺盛的细胞(尤其是癌细胞)大量摄取。PET扫描仪探测示踪剂发出的信号,生成显示身体各处代谢活性的“热点图”;CT则提供清晰的解剖结构。两者融合,就能精确定位异常代谢病灶。
常规显像在注射示踪剂60分钟左右进行,此时药物被大部分病灶充分摄取,是影像对比度最佳的时间;
延迟显像则是在注射示踪剂后2-4小时对特定兴趣区或全身进行的第二次扫描。

为什么需要“等一等”?
底层逻辑:基于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对FDG摄取和清除速率的不同,“双时相”扫描提供更多诊断信息,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。
1. 鉴别诊断:肿瘤 vs 炎症/良性病变
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葡萄糖代谢旺盛,FDG进入肿瘤细胞后被磷酸化为FDG-6-PO4,并“滞留”在细胞内难以清除,相反许多良性病变(如肉芽肿性炎症、感染)或正常组织(如肌肉、肠道、棕色脂肪)虽然早期也可能摄取FDG,但随着时间推移,其摄取会逐渐降低或清除速度较快。
延迟显像时恶性肿瘤病灶摄取FDG通常保持不变或进一步升高,而良性病变或生理摄取的FDG则相对减低。

肝左外叶病灶代谢稍增高(SUVmax:4.59),延迟显像后代谢进一步增高(SUVmax:5.77)并范围增大,结合病史考虑转移

十二指肠区代谢弥散增高,延迟显像代谢减低,考虑炎性病变或生理性摄取
2.提高病灶检出率
早期显像本底代谢高掩盖小病灶,延迟后正常组织代谢清除,病灶"凸显"。如泌尿系统,FDG主要通过肾脏排泄,导致肾盂、输尿管、膀胱在早期显像中具有非常高的放射性,可能掩盖这些部位的病变或腹膜后淋巴结。
延迟显像时(尤其是鼓励患者多喝水、排尿后),尿路中的放射性会部分清除,从而降低干扰,提高泌尿系病变及临近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。

常规显像右侧输尿管、膀胱放射性高,大量饮水、排尿后,泌尿系大部分放射性清除,病灶显示更清晰
3. 特殊肿瘤类型的特征观察
某些类型的肿瘤(如肝细胞肝癌,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、部分淋巴瘤)在常规显像中FDG摄取不高,延迟显像中可能表现出特定的摄取模式(如摄取轻度减低),有助于鉴别诊断,但需结合其他临床信息。
患者常见问题解答
延迟扫描辐射会加倍吗?
无需额外注射药物,仅延长等待时间,辐射剂量安全可控。
等待期间要注意什么?
静坐休息、多喝水(加速本底清除)、避免说话走动(减少肌肉摄取)。
为什么别人不用做而我要做?
个体化需求,医生根据首次扫描疑点定制方案。
敲重点
延迟检查≠病情严重
当您接到等待延迟显像的通知时
请您不必紧张
我们只是要给病灶"足够的时间暴露自己"
为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补充
(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,侵权即删)
来源:医学影像科 张樱枝
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