躺在检查床上,身上贴着几个小圆片,几分钟后拿到一张布满波浪线的图纸——这是很多人体检时都经历过的心电图检查。

这些神秘的曲线里,藏着心脏怎样的秘密?今天让我们一起破译心脏的“电波密码”。
一、心脏的隐形指挥家:生物电系统
我们的心脏每天跳动约10万次,这个永不停歇的“水泵”背后,藏着一套精密的生物电指挥系统。窦房结如同心脏的天然起搏器,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发出60-100次电脉冲指令。电流沿着心脏内特化的“电线网络”(传导系统)传遍心肌,引发规律收缩。心电图正是捕捉这些电活动的“录音机”,通过皮肤上的电极记录下心脏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轨迹。
二、解读心电“波形密码”
一张标准心电图暗藏玄机,每个波峰波谷都诉说着心脏的故事:

P波: 心房电激动开始的信号,如同海浪轻抚沙滩,心房随之收缩。
QRS波群: 心室除极(激动)形成的陡峭山峰,代表心室开始强力收缩。
T波: 心室复极的温柔回落,象征心电活动恢复,心肌进入休整复原(舒张)阶段。
(重要提示: 连接各波形的线段也蕴含信息,如ST段正常时应基本平直。)
医生通过分析这些波形的高度、宽度、形态、间距以及节律的变化,能发现诸多心脏健康的线索:
早搏如同乐章中的错拍,是提前出现的心跳。
房颤是心房失序的“颤音”,表现为P波消失,代之以不规则的颤动波。
心肌缺血(心脏供血不足)则可能在ST段留下独特的压低或抬高的“伤痕”印记。
三、常用心电图检查方法
心电图家族成员多样,应对不同的检查需求:
静息心电图: 健康体检的“常规武器”,捕捉瞬间的心电活动,筛查基础问题。
动态心电图(Holter): 24小时贴身监测“心电日记”,让日常活动中隐匿的心律失常(如阵发性房颤、偶发早搏)无处遁形。
运动平板试验: 在跑步机上边运动边监测心电图,专门捕捉运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信号。
心电向量图: 从三维视角解析心脏电活动的方向和强度,提供更立体的信息,如同描绘电流活动的立体地图。
四、心电图检查小贴士
为了获得更清晰准确的结果,检查前请注意:
1. 提前擦拭胸前皮肤,确保电极与皮肤接触良好
2. 检查时平静呼吸,肌肉放松减少干扰
3. 穿着易解开的衣物,女性避免连体衣裙
4. 携带既往心电图报告,方便对比观察
自1903年荷兰生理学家爱因托芬发明弦线式心电图机(这项划时代的发明在1924年获得诺贝尔奖),心电图已走过百年历程,至今仍是心脏检查不可动摇的基石。它像一位沉默而精准的翻译官,将心脏跳动的“电语言”转译成我们可见的生命曲线。下次体检时,不妨多看一眼自己的心电图,这不仅是心脏功能的“体检报告”,更是生命不息律动的诗意呈现。
(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,侵权即删)
来源:心电图室 耿一鸣
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